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正文
教学工作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学大纲
发布日期:2018年06月10日 12:45    关键词:《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学大纲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学大纲

Studies on Modern Chinese Grammar

课程编码:31A04007 学分:2.0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计划学时:32 其中讲课:32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推荐教材:陆俭明著,《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参考书目:陆俭明,沈阳著,《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刘月华著,《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2001年。

高更生著,《汉语语法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是在学生以前学过的“现代汉语”课和“语言学概论”两门基础课程的有关语法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所开设的一门专题性的选修课。本课程着重讲授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所运用的一些主要的理论方法和一些热点问题,以期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更新知识,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现代汉语语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特别是使学生对怎么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现代汉语语法需要用一些什么样的理论、方法,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也帮助学生大体了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现状,教给学生一些研究、考虑语法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思路,为有志于日后进行汉语语法研究的学生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了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基本历史,了解语法研究史上的重要语法学家及其代表著作。

2.要求学生掌握现代汉语语法中语素、词、短语、句子等基本概念;掌握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些主要方法,如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配价分析法等,了解这些研究方法的来源、具体内涵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了解这些语法分析方法的优越性及其局限。

3.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运用汉语语法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独立地分析汉语语法中的一些具体的现象和问题,从而为今后更进一步的语法学习与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第一章 绪论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主要回顾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两门课中所讲述的有关语法的基础知识:什么是语言、现代汉语的特点、现代汉语中语音、语义与语法的关系、什么是语法、语法的常见单位有哪几级等,为学生后面汉语语法理论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 现代汉语的特点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关于语言

一、从语言的功用来说

二、从语言本体来说

三、从语言的表现形式来看

第二节 关于汉语

一、汉语存在方言之间的分歧。

二、汉语方言在书面上基本是统一的。

三、方言可以说是语言的一种活化石。

第三节 关于汉语的特点

一、汉语语音上的特点

二、汉语词汇上的特点

三、汉语语法上的特点

第四节 语法及语法单位

一、关于语法的含义

二、语法与语音、语义的关系

三、关于语法单位——语素、词、词组、句子

第二章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回顾(一)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主要讲述现代汉语语法在建国之前的发展历史。简要回顾《马氏文通》、《新著国语文法》、文法革新的讨论、《中国文法要略》、《中国现代语法》等相关著作和相关的语法学历史事件,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语法学建立及其初步发展时期的基本情况,摸清中国语法学发展前期的基本脉络。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法学建立的历史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酝酿、萌芽时期(公元前475——1897)

一、古代语言学的发端

二、古代语法意识的萌芽

第二节 引进、初创时期(1898——1937)

一、马建忠和《马氏文通》

二、《马氏文通》以后的一批文言语法著作

三、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

第三节 中国文法革新时期(1938——1949)

一、文法革新的时代背景

二、“南派”和“北派”的文法革新格局

三、文法革新的宣言及讨论

四、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

五、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

第三章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回顾(二)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主要讲述现代汉语语法在1949年建国后的发展历史。介绍《语法修辞讲话》、《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语法讲义》等几部重要的语法学著作、介绍关于主宾语的讨论、关于词类问题的讨论等相关讨论和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等。使学生能够理清中国语法学酝酿、建立、发展的脉络,指出其发展趋势;能够正确评价重要语法学家及其代表作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能够总结规律,借以指导现代汉语语法学习和研究。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吕叔湘、朱德熙等语言学家的功绩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中国语法学的繁荣发展时期

一、“匡谬正俗”的《语法修辞讲话》

二、“美国结构主义的初次成功运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三、汉语词类问题的讨论

四、汉语主宾语问题的讨论

五、《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

第二节 中国语法学的开拓和深入时期(1978——)

一、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二、朱德熙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三、《语法讲义》和《语法答问》

四、汉语句子分析方法问题的相关讨论

五、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

第四章 层次分析法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主要讲述什么叫做句法分析法和句法分析理论,什么叫做句子成分分析法,句子成分分析法的特点是什么,线性、层次和语法的递归性特点;层次分析法的来源与发展情况如何;层次分析的原则、几种特殊的层次分析,层次分析法的优点与不足等。以使学生了解句法分析方法的基本含义,了解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局限性,同时学习并认识到层次分析法作为结构主义语法学派的语法分析方法,它的先进之处。

[教学重点与难点] 层次分析法的具体操作过程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句子成分分析法及其局限

一、这种分析方法的要点

二、句子成分分析法的优点

三、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局限性

第二节 层次分析法

一、定义

二、基本精神

三、运用层次分析法须注意的问题

四、层次分析法的作用

五、层次分析法的局限性

第五章 变换分析法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主要讲述层次分析法的局限性以及变换分析方法的产生,什么叫做变换和变换分析法,变换分析方法的客观依据是什么,变换分析方法的原则主要有哪些,变换分析方法对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贡献有哪些,变换分析法的局限性是什么等。以使学生能够了解变换分析方法产生的历史渊源,以及变换分析方法产生的必然性,掌握变换分析方法的主要原则,并能够运用这种理论去分析具体的语言事实。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变换分析法的理论和主要原则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层次分析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

一、层次分析法的局限性

二、“变换”的概念

三、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

四、变换分析所遵循的原则

第二节 变换分析的作用

一、可以更有效地分化歧义句式

二、有助于我们把语法研究引向深入,揭示更多的语法规律

三、变换分析的局限

第六章 语义特征分析法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主要讲述变换分析的局限与语义特征分析法的产生;关于语义特征分析的定义;语义特征分析的依据;提取语义特征的方法;语义特征的特点和类型;语义特征分析的作用;语义特征分析的局限等。以使学生能够掌握语义特征分析方法的定义,以及如何提取语义特征等,并能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分析具体语言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义特征分析法的运用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变换分析的局限和语义特征分析的产生

一、变换分析法的局限关于语义特征

二、语义学中的概念

三、语法学对“语义特征”的借鉴

第二节 语义特征分析法的具体运用

一、“名词[主语]+动+名词1 +给+名词2”句式

二、“动词+了+时量+了”句式

三、“形容词+(一)点儿”句式

四、“名词+了”句式

五、语义特征分析的作用及局限

第七章 配价分析法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主要讲述语法研究中的“配价”思想及配价语法分析;运用配价分析法分析汉语中的一些具体语言现象,如“喝啤酒的学生”与“喝啤酒的方式”在语法上的区别;与“VP+的”结构相关的问题;“放了一只鸽子”与“飞了一只鸽子”在语法上的分别;“对+名词性成分”修饰的形容词;名词受“对……”介词结构修饰等。以使学生能够了解配价分析法的核心思想并能够分析具体语言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配价语法理论

[授 课 方 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语法中的“配价”思想

一、配价的概念借自化学

二、语法中对“价”的引进

三、动词的配价类型

四、配价的定义

第二节 配价分析法的具体运用

一、“喝啤酒的学生”——“喝啤酒的方式”

二、与“VP+的”结构相关的问题

三、“放了一只鸽子”与“飞了一只鸽子”

四、形容词受“对……”介词结构修饰

五、名词受“对…… ”介词结构修饰

六、“他是瑞新的老师”与“*他是瑞新的教师”

撰稿人:刘红梅 审核人: 张小平

关闭

济南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鲁ICP备:547854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