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正文
教学工作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发布日期:2018年06月10日 12:45    关键词:《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Outline of Chinese Culture

课程编码:31A02004 学分:2.0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计划学时:32 其中讲课:32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推荐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目:程裕祯著,《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

粱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辜鸿铭著,《中国人的精神》,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

费孝通著,《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钱穆著,《中国思想通俗讲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黄仁宇著,《中国大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李平著,《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中国文化概论》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我国古代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了解古代社会和古人生活,认识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解决阅读古代文化典籍的困难;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今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明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精神,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深刻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问题有所思考。

课程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基本特征和主体品格有初步的了解,并能联系古代文学作品进行“理论联系实际”。

2.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学生课下阅读、思考,使学生在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对形成古代文化的原因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古代文化的善恶美丑有自己的判断能力。

3.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开创社会主义新文化,做一个高素质的新时代大学生。

4.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以利于其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及顺利通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入学考试。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绪论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绪论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了解“文化”、“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了解文化的构成特点与地位,进而了解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端正学习态度,为以后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的含义、分类和基本结构及中国文化的特点。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一、“文化”界说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使学生树立一种文化与环境交互影响的观念,使其了解地理环境与文化的辨证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开放与封闭的关系。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一、疆域、政区

二、民族、人口

三、地形、地貌

四、气候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三、地理环境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文化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基础以及这种经济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国传统经济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垒与融合

三、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经济成分

四、内敛的海洋贸易

第二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既早熟又不成熟

二、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

第四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三、农耕经济的早熟又不成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政治结构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生成因素,并对社会结构的宗法制度和政治结构的专制制度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国宗族制度形成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一、嫡长子继承制

二、封邦建国

三、宗庙祭祀制以同宗血缘关系作为维系宗族的纽带

第二节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一、家天下的延续

二、封国制度不断

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四、家国同构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一、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二、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几个阶段,以及在不同阶段中国文化具有的特点和成就,掌握一些重要的文化现象,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脉络,对传统文化形成系统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政策及文化成就: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及诸子百家的学派特征;隋唐文化气派及艺术成就;两宋士大夫文化特征及成就;明清文化特征及成就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一、中国人起源

二、原始物质文化

三、原始观念文化

四、原始社会组织

五、上古文化的分布

第二节 殷商时期:从神本走向人本

一、殷商神本文化

二、周人的文化维新

第三节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二、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三、华夏族的最终形成

第四节 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一、宏阔的文化精神

二、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三、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一、玄学崛起

二、道教创制及佛教传播

三、儒、玄、道、佛相与激荡

第六节 隋唐:隆盛时代

一、文化背景

二、"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

三、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

第七节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一、理学建构

二、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

三、市民文化的勃兴

四、教育和科技成就

第八节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

一、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

二、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

三、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九节 明清:沉暮与开新

一、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

二、早期启蒙思潮

三、古典文化的大总结

四、西学东渐及其中断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介绍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融的有关情况,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曾对亚欧各国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理解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在中华文化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在中华文化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少数民族在文化方面所作的贡献。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中华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一、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

二、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

三、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

第二节 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

一、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

二、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

第六章 中国古代宗教 建议学时:3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发展过程;了解和掌握中国道教发展过程、基本教义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了解和掌握佛教的基本教义及其在中国的传播,认识中国化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道教的创立及其发展,道教的基本教义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的东传,基本教义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多神信仰和三大崇拜

一、天地山川崇拜及祭祀

二、祖先崇拜及祭祀

三、君师圣贤崇拜及祭祀

第二节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一、道教的产生与基本信仰

二、道教的发展与宗派

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四、道教胜迹

第三节 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一、原始佛教及其基本教义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三、喇嘛教源流与达赖、班禅

四、佛教与中国文化

五、佛教文物和佛教胜迹

第七章 中国古代哲学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各派哲学及其思维成果,了解儒、道、释诸家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及其精华,进而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哲人的宇宙观与人生境界,吸取时至今日仍然有用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资源与思想传统。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一、古代哲学的萌芽与发展

二、原始儒家

三、原始道家

四、中国佛教哲学

五、宋明理学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一、创造的宇宙,创造的人生

二、天人之际,性命之原

三、人生境界

第三节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一、逻辑分析,辩正综合

二、直觉体悟

三、知行动态综合

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教育在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以及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教学思想。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化是靠教育传递下来的

一、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教育

二、古代的学校教育

三、明清时代的国子监

四、书院的兴起与衰落

五、古代的家庭教育

六、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

第二节 中国古代教学思想

一、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

二、温故知新 学思并重

三、循序渐进 由博返约

四、长善救失 教学相长

五、言传身教 尊师爱生

第九章 古代的选举制度与科举制度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中国古代科举取士制度的发展的概况,理解夏商周三代的世卿世禄、两汉的察举征辟、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的科举取士的特点,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得失。

[教学重点与难点]科举制度的演变历程。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科举制以前的选士制度

一、世卿世禄制

二、客卿制

三、察举制和征辟

四、九品中正制

第二节 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一、唐代的考试方式

二、宋代的科举改革

第三节 明清时代的三级考试

第四节 科举制的影响与功过

第十章 中国古代的典籍藏书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古代典籍的整理、分类。理解何谓“四书五经、十三经、纪传体史书、纪事本末体史书、编年体史书”,了解古代典籍整理、分类、目录等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古代典籍的整理、分类。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古代典籍介绍

一、经书

二、史书

三、类书与辞书

第二节 古籍的分类整理与收藏

一、官藏与私藏

二、版本与善本

三、图书分类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艺术 建议学时:3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各门艺术的发展过程及其精华所在,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达到熟悉爱好古典艺术艺术的目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建筑、书法、绘画、戏曲的历史沿革、基本类型和美学原则。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辉煌的远古艺术

一、原始彩陶

二、青铜纹饰

三、类书与辞书

第二节 中国古代艺术各个门类的风采与成就

一、建筑

二、雕塑

三、书法

四、绘画

五、音乐

六、戏曲

第三节 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C}一、{C}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

二、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

三、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科技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及其特点,并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的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以及在近代落后的原因。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一、天学

二、数学

三、医学

第二节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技术的伟大成就

一、火药

二、指南针

三、造纸术

四、印刷术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

{C}一、{C}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

撰稿人:刘文兰 审核人:张小平

关闭

济南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鲁ICP备:547854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