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正文
教学工作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发布日期:2018年06月10日 12:45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语言学概论》教学大纲

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课程编码:31A02003 学分:3.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计划学时:48 其中讲课:48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推荐教材:叶蜚声、徐通锵著,《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参考书目:邢公畹主编,《语言学概论》,语文出版社,1992年。

王红旗编著,《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语言课程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学概论》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理论解释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为今后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工作,为提高语言理论水平、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语言课程奠定必要的语言理论基础。

课程基本要求

1.教学中要讲清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使学生通过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语言的结构、语言的演变规律、文字的性质以及它与语言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2.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语言学理论知识,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研究一些语言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层次和科学的研究能力。

3.教材每一章节内容都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由前向后逐步推进,努力使学生通过学习全面掌握语言学知识。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导言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认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基本类别和主要流派,了解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与难点]语言学发展简史及语言学的分类

[授 课 方 法]教师先作基础知识讲解,介绍语言学的有关知识;然后给学生提出阅读书目,让学生自学和课下阅读。

[授 课 内 容]

一、什么是语言学

二、语言学的发展简史

三、语言学的分类

四、语言学的功用

第一章 语言的功能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认识语言的社会功能,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语言的社会功能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阅读为辅;灵活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语言的社会功能

一、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

二、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

第二节 语言的思维功能

一、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二、语言思维功能的生理基础

三、儿童语言习得与思维的发展

四、关于聋哑人的语言和思维

五、思维能力的普遍性和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认识语言的性质;理解语言符号的特点;初步认识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理解语言系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这一命题的含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以及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表现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阅读为辅;灵活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

一、语言和言语

二、语言和符号

第二节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一、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

二、语言符号的层级体系

三、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第三节 语言符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一、人类语言符号和其他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

二、语言是其他动物和人类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第三章 语音和音系 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认识语音的属性,掌握人类发音的基本原理;认识元音和辅音的区别及其特点;掌握音位及音位组合的规则,能划分音位,能用国际音标标注普通话的语音。

[教学重点与难点]语音系统的重点概念,音位的划分,音位的聚合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阅读为辅;灵活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语音和音系的区别与联系

一、语音学和音系学

二、音素和音位

三、国际音标

第二节 从声学看语音

一、语音四要素

二、音质的声学分析

第三节 从发音生理看语音

一、发音器官

二、元音和辅音

第四节 音位与音系

一、对立和互补

二、音位和音位变体

三、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

第五节 音位的聚合

一、区别特征

二、音位聚合群

第六节 语音单位的组合

一、音节

二、语流音变

三、韵律层级

第四章 语法 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认识语法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掌握语法中的组合规则与聚合规则,并能结合语言事实进行分析;认识变换的意义;认识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语法单位的组合规则与变换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阅读为辅;灵活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语法和语法单位

一、语言结构是有规则的

二、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

三、语法单位

第二节 组合规则

一、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

二、词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

三、组合的层次性

四、组合的递归性和开放性

第三节 聚合规则

一、词类

二、形态

三、语法范畴

第四节 变换

一、变换和句型

二、变换和句法同义

三、变换和句法多义

第五节 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

一、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

二、语法结构不分优劣

三、语言的普遍特征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认识词汇的构成和词义的特点;掌握词义的聚合和组合;词语在思想表达中的灵活运用以及语用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词义的各种关系,句义以及语用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阅读为辅;灵活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词汇和词义

一、词和词汇

二、词的词汇意义

三、词义的概括性

第二节 词义的各种关系

一、一词多义

二、同义关系

三、反义关系

四、词义的上下位关系

五、词的语义特征和语义场

第三节 句义

一、词语的搭配和词义在句义中的实现

二、句子的语义结构和人类经验的映像

三、句法语义范畴和属于说话者的人类经验映像

四、句子的真值和句义的蕴涵、预设关系

第四节 语用

一、语境和语境义

二、话题和说明

三、焦点和预设

四、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言内意外

第六章 文字和书面语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认识文字的性质和作用;了解文字的起源、发展和传播的基本规律和文字改革的原因与基本方向;认识口语和书面语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字的基本性质以及文字的发展与传播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阅读为辅;灵活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文字和语言

一、文字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二、文字的基本性质

三、汉字和汉语

第二节 文字的基本性质与文字的产生

一、实物记事

二、图画记事

三、刻划符号

四、早期文字:原始的图画文字

第三节 共时文字系统的特点及分类

一、从文字的次小单位看文字的共性和分类

二、从文字的最小单位看文字的不同类型

第四节 文字的发展与传播

一、早期的自源文字:不完善的意音文字

二、自源文字的发展

三、他源文字的创新与文字的换用

四、文字适应语言和文字的相对独立性

五、汉字与汉语拼音

第五节 书面语

一、口语和书面语

二、书面语的保守性和书面语的改革

三、书面语的规范

第七章 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认识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应以发展的眼光去认识语言;了解语言发展的特点;认识语言的分化与统一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关系,以及这种发展与语言规范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语言分化的相关概念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阅读为辅;灵活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语言演变的原因与特点

一、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

二、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语言的演变

三、语言演变的特点

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

一、语言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

二、社会方言

三、地域方言

四、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认识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语言融合及其原因和语言接触过程中的一些特殊形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语言联盟、系统感染,语言的替换和底层、混合语

[授 课 方 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阅读为辅;灵活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手段。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

第二节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一、借词

二、借词与社会

第三节 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

一、语言联盟与社会

二、系统感染

第四节 语言的替换和底层

一、语言替换

二、语言替换的社会原因

三、自愿融合和被迫替换

四、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

第五节 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

一、通用书面语与地方语

二、文白异读与汉语方言中的通用语层次

三、外族书面语的层次

四、共同语

第六节 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混合语

一、“洋泾浜”

二、混合语

三、我国境内的土汉语和混合语

四、世界语

撰稿人:张小平 审核人:刘红梅

关闭

济南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鲁ICP备:54785487号